您现在的位置: 飓风 >> 飓风前景 >> 正文

英国第六代战斗机,暴风方案公布,早在80

  • 来源:不详
  • 时间:2024/12/12 15:46:39

众所周知,英国历史上曾傲视全球的航空工业,其在二战期间的辉煌成就如霍克公司的喷火、飓风、台风、暴风、蚊式、英俊战士、流星、威灵顿、兰开斯特以及哈利法克斯等机型,无一不在航空史册上留下了熠熠生辉的印记。然而,进入现代,尤其是在四代机(按美国标准划分)的研发领域,英国已经不得不依赖美国的技术支持。

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年,当时的英国国防部长邓肯·桑迪斯深受导弹万能论的误导,他在一份备受争议的国防白皮书中提出了对传统飞机的质疑,将它们视为“过时”的武器,导致这些宝贵的航空研发计划遭受了致命性的打击。年,随着工党执政,大规模削减军事预算,许多重大项目如TSR2攻击机、P.和P.等纷纷搁浅,这无疑给英国航空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。

尤其在这样的背景下,曾经一度辉煌的英国航空工业陷入了低谷,鹞式战斗机成为英国最后一个自主研发的战斗机型号,标志着该国在这个领域的独立能力逐渐衰退。此后,狂风和台风等型号的开发,不得不依赖与欧洲盟友的合作,而非独自承担。

在马岛战争中,海鹞战斗机的表现可谓复杂且多变,它的实际效果和战略意义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,充分反映了当时英国航空工业面临的困境和挑战。

在年那场著名的马岛海战中,尽管英国取得了表面的胜利,但实质上却是一场惨胜。在这场冲突中,海鹞战斗机承担了艰巨的任务,总计执行了一千多架次的战斗巡逻,然而令人遗憾的是,它们仅击落了阿根廷的三架飞机。作为亚音速机型,海鹞在拦截阿根廷的A-4和超军旗攻击机时显得力不从心,尤其是在面对诸如苏-17、米格-27和幻影系列这类超音速飞机时,几乎无法有效拦截。要知道,这些先进的飞机早已在第三世界国家如越南普及,甚至在战争期间,越南也获得了苏-17。因此,对于皇家海军来说,仅凭海鹞构成的防御体系,无论是对抗苏联还是对付像越南这样的对手,都显得捉襟见肘。

这场战争让皇家海军深刻认识到新一代战机的必要性,他们对于EFA计划(后来发展为“台风”战机)的拖延和争议感到厌倦,决定不再依赖空军,独自推动四代战机(按美国标准,即F-22)的研发。作为英国航空工业硕果仅存的重要力量,BAE公司被寄予厚望。然而,BAE似乎专注于台风战斗机项目,或者可能是对皇家海军的能力有所保留,对海鹞和EFA等型号的改进并未全力以赴,这让皇家海军感到极度不满。

正当皇家海军在决定新一代战斗机的首选机型时,面临着一个关键抉择:是选择常规起降型还是垂直起降型?鉴于海军预算在未来可预见的时间内不会有显著增长,预计未来的航母可能仍维持轻型规格,这就意味着舰载四代机必须具备垂直起降的能力以适应这样的环境。

起初,如果英国人能对法国人的提议稍作妥协,让阵风成为欧洲战斗机项目的一部分,或许就能避免后续的一系列争议。然而,那些经历过马岛战争的海军军官对此持强烈反对态度。他们指出,当时设定的四代机标准已经明确,包括超音速巡航能力、垂直起降特性以及隐形性能。对于英国这样的技术实力而言,实现这些要求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,即使成功,也可能只是新一代“航母护卫者”,航程可能并不优于米格29。

年2月,皇家海军正式提出了对舰载四代战斗机的严格要求,期望其具备隐身性、超音速巡航和高机动性,以此与美国的YF-22和YF-23相抗衡。理想的起飞重量被设定在22吨左右,挂载能力需达到F-15的水平,起飞滑跑距离需控制在米以内,而装备副油箱后的作战半径至少应达到公里,超音速巡航速度则需达到至少1.5马赫。这些高标准反映出当时的航空工业期待,而BAE,作为英国航空工业的代表,显然不愿接受没有挑战性的任务。

尽管YF-22尚未完成首飞,但各国对于四代机的基本性能参数已经有了大致的认识。然而,皇家海军面临的抉择和高规格要求,无疑增加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复杂性和难度。

在年7月,面对皇家海军关于常规起降与垂直起降选择的分歧,BAESystems展现出了创新思维,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“一机两型”概念,即CVTOL-1常规起降版本和CVTOL-2垂直起降版本,这与后来的F-35项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
CVTOL-1的设计风格独特,带有浓郁的英伦风情,其设计理念融合了双引擎、鸭翼布局、全翼身融合以及无尾设计。鸭翼呈现出前掠角,赋予飞机一种类似青蛙的外观。机身扁平且机翼与机身的融合度极高,整个飞机成为一个升力体,这一设计的前瞻性甚至超越了当时的F-22,隐约透露出英国在六代战斗机暴风项目中的某些设想。

机尾配备了一对襟翼,考虑到飞机操作面相对有限,为了确保卓越的机动性能,BAE采用了推力矢量发动机和电传飞控技术的结合,这无疑增强了飞机的操控性和灵活性。

尽管CVTOL-1的设计极具创新,但其前掠鸭翼和升力体布局却挑战了空气动力学的基本原则。在亚音速飞行时,它的气动效率较高,然而在超音速状态下,问题显现,巨大的波阻和鸭翼可能导致翼根扭转变形。因此,尽管具备一定的潜力,人们对其能否实现1.5马赫的超音速巡航持有怀疑态度,尤其是在考虑到其可能面临的空气动力学挑战时。为适应可能的轻型航母需求,皇家海军甚至考虑过采用三体船型的设计,以扩大甲板空间,但这无疑增加了设计的复杂性和可行性挑战。

CVTOL-2的设计堪称创新之作,它采用了极其独特的前掠翼布局,辅以大型襟翼,其尾部设计则是无水平尾翼配合一个大幅度倾斜的垂直尾翼。为了实现双重任务——垂直起降与超音速飞行,这款飞机装配了先进的动力系统,升力风扇与升力/巡航双模发动机的结合,这与后来的F-35B在设计理念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
前掠翼设计在大角度攻击时能显著增强飞机的机动性能,而大外倾的垂直尾翼则有助于减小侧面的雷达反射面积。与CVTOL-1以及其它四代战机一样,CVTOL-2不仅在外形上追求隐形,还采用了隐身涂料,以降低被探测的可能性。然而,尽管苏联和美国的实践显示前掠翼在超音速飞行中存在挑战,因此CVTOL-2能否实现超音速巡航仍存在疑问,这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。

遗憾的是,关于CVTOL-2项目的资料非常匮乏,我们只能凭借对苏-47的想象来揣测其可能的模样。然而,对于整个CVTOL战斗机系列而言,面临的困境并非技术上的难题,而是英国自身实力的衰退。曾经的全球霸主已沦为二流国家,不具备独立研发第四代战斗机的能力,尤其是对于由皇家海军主导的此类重大项目,其命运早已注定了。不论最初的设想多么宏伟,最终都可能因现实条件的限制而化为泡影,如同镜中月、水中花,虚幻而难以实现。

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gpwzh.com/smsmbs/17311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Copyright © 2012-2020 飓风版权所有

    现在时间: